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多國地下水道探秘:柏林市內上千蓄水池防內澇

 2012-07-29 http://news.sina.com.hk/news/12/1/1/2730559/1.html    
新浪北京

地理位置:位于德國東北部平原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降雨量:分布平均,約為580毫米/年

面積:約900平方公里

下水管道長度:9500千米 興建時間:1873年

維修:每年65千米例行檢查

柏林市水處理機構:6個污水處理廠,2個地表水廠,4個儲水過濾器,9個自來水工作站

人均水費(包括排污費):32歐元/月

德國人素來重視城市規劃,規劃幾乎覆蓋了每一寸德國土地,嚴謹的德國式規劃非常具有前瞻性,至少要考慮50年以上,一朝規劃,百年受益。柏林排水系統也秉 承這一原則,從1873年興建第一條下水道開始到今天,在柏林900平方公里土地下排水管道已長達9500千米,相當于從柏林到北京的距離。

柏林自來水公用事業公司從1852年起,就開始負責柏林的供水,該公司新聞發言人阿斯雷德‧哈肯內斯‧弘普介紹,按照柏林市政廳要求,公司最初營建柏林地 下管道設施時便考慮了柏林未來80至100年的城市發展規模,按照預計給排水規模在地下鋪設了滿足不同使用需求的管道。盡管柏林在地理和氣象上來看不屬于 強降雨覆蓋地區,但是在規劃設計中,設計者預想了柏林可能面臨的最極端情況,將內澇等問題都包含在了規劃圖之中。

直到現在柏林自來水公司還在根據市政發展情況對規劃藍圖不斷改善和預估,引入更先進和環保的技術對地下排水設施進行維護修繕和擴建。


污水雨水分離排放 減輕管道壓力


柏林市自來水公司首席工程師拉爾夫‧傑納克介紹說,柏林的下水管道分為兩種,即污水雨水合流管道和污水雨水分流管道。整個排水系統的目標是既可以防止城市內澇,同時可蓄積雨水,合理利用廢水,節約水資源。

柏林地下管道中,1/4的下水管道是污水雨水通過一個管道排放的,這些管道主要在市中心。對于市中心而言地下空間有限,這樣的處理方式會節省地下空間。而 另外3/4的下水道,則是雨水排澇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分開運行。雨水通過專門管道直接排入城市周邊的河流和湖泊,而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則通過廢水管道到達 排水站,再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這樣做的目的是合理回收利用雨水,並同時緩解城市用水和排水的壓力”,首席工程師拉爾夫‧傑納克介紹道,“由于降水的承接面來源不同,水的質量也有很大 差異。通過房頂流下的雨水只受過輕度污染,它們順管道流下,水質相對較好,經過輕度處理就可以用來澆灌植物、衝廁所、填充進入噴泉等水景觀中。而來自機動 車道上的水,則由于機動車的磨損而含有大量的金屬、橡膠和燃油等污染物,這樣的水必須經過處理達標後才可以排放。”


市內上千蓄水池防內澇


柏林百年來都未有大的內澇發生,雨水污水分離式排放系統功不可沒。在這套體系中,廢水和雨水是通過兩套單獨下水管道處理的,這樣就大大減輕了下水管道的壓力。

專門的雨水管道就用來負責處理降水,這些管道與城市的河流相通,雨水直接通過管道流入就近的水域。雨水管道可以應付一般的降水,不過為了以防萬一,柏林全 市還有160多個緊急排水口和暴雨溢流口,它們分布在幾條運河邊上。除此之外,整個柏林有1000多個水庫和蓄水池,能夠蓄積90萬立方米的水。當降雨平 息後,這些蓄水池多余的水就可以送往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為了防止污水雨水一起排放的合並式下水道在暴雨時溢流,設計者在此類型下水道沿線設立了蓄水和防溢流設施──明溝,明溝被建成模擬天然河道造型,當大雨降臨時,這些明溝就能存儲大量雨水,等到降雨停歇,再通過水泵將這些水抽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如果雨量過大,未經處理的雨水和污水就將通過防溢流設施直接排放進附近的河流中。不要擔心這會增大河流壓力,因為河道下面也建了大型蓄水池,與堤壩上的排水口相連,用來暫時儲存從合並式管道中流出的污水,之後再把他們送往污水處理廠。


地上景觀使用雨水 減輕排水壓力


除了在地下設施上下工夫,柏林市政建設者還利用地上景觀減輕排水壓力,將部分公園做成起伏的地形和人工濕地,並鼓勵社區建立利用雨水的景觀和人工湖。

首席工程師傑克納表示,柏林著名商業區坡斯坦廣場就是經典案例。“柏林市地下水位較淺,建設廣場的時候,要求開發商不能增加地下水補給量。所以在建設的時 候,我們將適宜鋪設綠地的屋頂全部鋪滿了植被,這樣可以利用植物存儲雨水,還可以防洪。而不能鋪設植被的屋頂則通過管道將雨水引入地下蓄水池,與地下室的 泵站和淨水系統相連,構成循環流動水系統,傳送給地面上的3個地面人造水景觀。超標的雨水則通過地面入滲系統進入城市地下水管道排出,這套系統運轉良 好。”


■ 柏林“治水”妙招



1 房頂上種草坪截留雨水


德國是世界上雨水利用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德國立法規定,在新建小區之前,無論是工業、商用還是居民區,都要設計雨水利用設施(多是鋪設截留雨水的草坪),否則政府將征收雨水排放設施費和雨水排放費。

柏林每年降水量會達到580mm,出于環保和經濟目的,政府倡導合理利用雨水,實施了“雨水費”制度,這項制度規定,不管是私人房屋還是工廠企業,直接向 下水道排放雨水必須按房屋的不滲水面積,交納每平方米1.84歐元的費用。但是採取雨水利用設施的用戶就可獲得減免和優惠。雖然新建小區樓頂都鋪設了草 坪,但是在柏林大部分老小區,居民採取自制裝置過濾雨水。

由于很多柏林家庭都安裝了雨水利用設施。他們在自家庭院地下安裝一個與屋頂面積相當的蓄水器或儲水罐。從屋頂流下的雨水,一些樹枝和樹葉雜物被攔截下來, 雨水則流入蓄水罐。經過自然沉澱,上面幹淨清潔的水則通過壓力輸送到需要的地方,可以用來洗衣服、衝廁所、澆花園、洗汽車等等。

除此之外,柏林也設計了一些巧妙的小方法用來防止路面積水。比如根據不同的區域鋪就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及郊區道路等受壓不大的地方,採用透水性地磚,加速雨水滲透。馬路兩邊還設有排水孔等等。


2 井蓋下裝箅子截留垃圾


污水管道經常會有垃圾雜物,雨水管道也會碰到淤泥堆積,如果清理不夠及時,就會導致堵塞,影響排水。在這方面,柏林人想出了很多妙招,例如在井蓋下做文章。

柏林自來水公司首席工程師拉爾夫‧傑納克介紹稱,首先柏林地下管道的鐵箅子的縫隙比較大,這樣會提高排水速度;其次鐵箅子下面裝有一個鐵籃子,就像廚房水 池中的篩子一樣。這個鐵籃子能夠截留住順水而來的樹葉、塑料袋、污泥等雜物,清潔工人只要定時打開下水井蓋,把鐵籃子鉤出來,取走垃圾然後再將鐵籃子複位 就可以了。

傑納克說,相比在管道終端處理,這種方法較好地利用路面和排水設施之間的空間,不額外占用空間,也不用進行大型施工,利于清潔部門打掃,並有效地減少排放物堵塞排水管道的幾率,確保下水管道能快速有效地排水。


3 24小時監控開車修下水道


與我們常見的在馬路上挖溝維修下水道不同,柏林在鋪設地下管道的時候就預計到了修繕的難處。

柏林市自來水公司發言人阿斯雷德‧弘普介紹稱,柏林地下的管道設施十分寬闊,允許施工人員將工程作業車直接開進管道中進行勘察和修繕。而在相對狹窄的管道 中也可用工程機械進行勘探和維修。而各個管道的節點也是相當的寬敞,面積相當于一個房間的大小。與此同時,管道落差高達數英尺。這樣寬敞和高落差的設計可 以保障水流能迅速地從管道中排洩出去,並在出現故障的時候便于工程師和管道工進入維修。

柏林市自來水公司首席工程師傑納克介紹說,現在柏林地下管道已經長達9500千米,公司會對管道進行每年65千米的例行檢查。管道服務中心會派人定時巡視 管道,有些進不去看不到的管道就通過閉路電視系統進行監控。利用這種系統,即使是普通家庭直徑僅15厘米的下水管道,也能輕輕松松進行檢查。

傑納克介紹說,柏林全市現在共有9處自來水公司的工作站、6個水質檢測中心和148個分布全市的泵站。對柏林地下全部管道24小時實時監控,隨時分析水質和洪訊狀態,確保柏林不會出現內澇情況。


■ 鏈接



倫敦也為內澇發愁的城市


19世紀50年代,正在工業化黃金時期的倫敦城每天要生產出40萬噸的污水,當時的城市並無雨水和污水分離,這些污水加雨水最終全部排進了泰晤士河。

1858年的夏天,泰晤士河令人難忍的惡臭讓英國議會不得不投入300萬英鎊建設一個由下水道、泵站、污水處理廠等結合在一起的龐大排水系統,約瑟夫‧巴瑟傑工程師受命設計建造,正是他搭建了倫敦下水道系統的總框架。

巴瑟傑在設計中首次將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分離,污水管道的出口改成了泰晤士河的入海口,遠離城市。他建起了6個主要的截流管,總長達160公里,此外,下水管道主幹總長720公里,支幹長達21000公里。

這個系統將倫敦城地下打造成了馬蜂窩似的格局,歷時七年完工。因為難度極高,這個工程被認為是維多利亞時期的地下工程典範。完工那一年,倫敦城已經有了250萬人口,但這個城市的全部污水還是被排向了大海。

19世紀工業化中建造的下水道為很多歐洲城市排水系統打下基礎。在倫敦,約瑟夫‧巴瑟傑的設計為各類管道有序排列奠定了基礎,日後的工程師們陸續在同一個隧道中建造起了市政、電力、通信、燃氣等各類管線,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

就排水管容量而言,最初巴瑟傑設計時,依據的是當時人口的兩倍數量,即400萬人口的基礎來計算的,但150年後,倫敦市人口增長已遠超預期,這意味著即使再寬的管道,在大暴雨來襲時,還是排水能力不足,也導致了城市水漫金山。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工程師們又對排水管道進行了一次調整,市政府投入一大筆資金,將水管加粗,並增加了泵站。但是,隨著氣候變暖導致的越來越多的強降水出現,倫敦城依然時有發生被淹的情況,而且污水也造成了環境問題。

就內澇問題,巴瑟傑已經為管道設計了一個“防暴雨安全機制”,也就是當降水量過多時,可以允許污水排入泰晤士河,以防城市被淹。這個設計最初是為了應急, 但今天,平均每周都要啟動這個緊急機制。因為隨著城市發展,現在每小時僅2毫米降雨就要觸發這個應急機制,這使得每年都有3900萬噸未處理的污水流入泰 晤士河。

這造成了很多環境問題。2005年,一個獨立委員會提議建造名為“泰晤士河隧道”的工程,這個巨大的地下隧道寬如三輛公共汽車,沿著泰晤士河,跨越倫敦東 西,長約15到25公里,埋在地下67米處,這個巨大的隧道將連通34個污染最重的下水管道,將本來將排到泰晤士河中的污水收集處理。在經過多年討論之 後,倫敦市政府終于決定,在明年啟動這個造價約達170億英鎊的工程,將可能在2020年完工。(金煜)


維修下水道過程


①-③先用機器清理下水道污泥,再將機器人清潔工放入下水道。④工作人員通過電腦操作機器人。

本版採寫(除署名外) 新京報記者 韓旭陽 高美


東京 “地下宮殿”吐納急雨


年平均降雨量:1466.8毫米 人口:1300萬 下水道長度:1.58萬公里 巨型地下蓄水池:4個(不包括外圍設施) 地下設施建設時間:100余年

日本首都東京及其周邊年平均降水量為1466.8毫米,幾乎是世界平均降水量的一倍。不過豐沛的降水並沒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雨天里,行人一般不用擔心走在路邊被汽車濺起污水,雨後濕潤的路面上有時都難找到水窪。這多虧了歷經100多年發展的東京地下排水設施。


大小地下池吞水防內澇


東京的地下排水設施只有百余年的發展歷史。

19世紀末,人口日益增多的東京因為沒有下水設施引發霍亂,導致5000多人喪生。這推動了東京修建了第一條近代意義的下水設施──神田下水道,此後,東 京逐步完善其地下排水設施,從1908年東京公布下水道的基本計劃到1994年,東京地下水道普及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目前東京都23個區下水道總長度約 1.58萬公里,相當于往返東京與悉尼的距離。下水管道的直徑從25厘米到8.5米,有的管道空間可以放進一個兩層樓的別墅。

但僅憑下水道,並不能完全解決東京的水患。東京年平均降水量為1466.8毫米,幾乎是世界平均降水量的一倍。

目前,這一有著1300萬人口的超級大城市應對集中暴雨的“法寶”是“下水道+地下蓄水池”。日本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運用地下儲水設施來應對集中降 雨,公園、小學和家庭等容易積水的地點都建造有不同大小的地下蓄水池。其中最為大型的有四個,其大小可用“宮殿”來形容。

在東京都下水道局的網站上,可以看到這些如後現代藝術作品般的巨大地下蓄水池,其用巨大立柱支撐,與下水道多處連通。

東京都下水道局的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介紹,這種“宮殿”級的地下蓄水池從1980年後開始設計施工。在突降大雨時,如果下水道的水位急劇上升,雨水將自動 流入這些巨型蓄水池,以緩解下水道的壓力,防止內澇。而如果雨量減少,下水道水位下降,蓄水池內積蓄的水又將自動回流到下水道。

急降暴雨時,這些巨大蓄水池能很快“吞掉”大量的雨水,位于東京江東區的一個大型蓄水池一次可存儲2.5萬噸的雨水。地下蓄水池的存在,有效減少了地面被淹的幾率。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穎倩


世界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統


不過,在東京地區雨水控制設施中,最為著名的還不是市內的蓄水池,而是位于東京外圍琦玉縣春日部市的“東京外圍排水系統”。該系統被稱為世界規模最大,深 埋地下五十多米、全長6.3公里。系統由五個巨大的圓柱形蓄水坑、寬度達10米的輸水管道,以及更為巨大的“調壓水槽”構成。

春日部市經常刮台風、降雨豐沛,加上地處低窪,頻繁遭遇內澇。

為了消除水患,當地政府開始考慮修建大型的排水系統。最初的考慮是在地面挖掘排水渠,但因涉及拆遷、重建等棘手問題,成本高且耗時多,遂放棄。于是有了地下系統的構想。1992年,這一地下排水系統開建,直到2006年歷時14年才全部完工。

“東京外圍排水系統”的排水模式與市內蓄水池異曲同工,只不過規模比後者更為巨大。其中最為壯觀的是有“地下神殿”之稱的“調壓水槽”,該設施也供蓄水之 用,59根巨型大柱子,撐起一個巨大的地下空間。面積達13806平方米,長177米,寬78米,高18米。“調壓水槽”能將從五個蓄水坑流來的大量雨水 “吞入肚中”,或者備用,或者用飛機引擎改裝的抽水泵,排入附近的江戶河。

“東京外圍排水系統”每年大概運作5至7次。盡管耗資巨大,建設費用2400億日元(約人民幣192億),但有效地減少了城市內澇。

據統計,該系統為城市排水的效果十分明顯,2000年,總降水量159.5毫米的大雨造成了236戶人家被淹,而2004年“東京外圍排水系統”部分投入使用後,193.9毫米的大雨只導致14戶人家被淹。

地下蓄水系統目前是東京及其周邊地區主要治水模式,很多地方的蓄水池儲存的水還能被再利用。

最近剛落成的日本最高塔──東京天空樹就設計了一個可回收利用的排蓄水系統。天空樹的蓄水池能儲存7000噸雨水,可供其所在的東京墨田區23萬人使用一天。主要用作災害發生時的生活用水或消防用水。


紐約“愛護”下水道 污水必過濾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降雨量:1056.4毫米/年(全年比較平均)

下水道長度:10600公里

興建時間:1849年

維修費用:過去30年總計投入350億美元

主要設施:14座污水處理站

33歲的美國探險攝影師史蒂夫‧鄧肯日前在紐約下水道中進行了一次探險。

鄧肯到達的地方,隧道寬敞,水流平靜,好似地下迷宮。那麼,這座“地下迷宮”到底是怎樣的?在紐約這個暴雨成性的城市,它是否有足夠的擔當,確保雨水暢通下行,不在路面形成積水?

關于紐約下水道的江湖八卦,“滿天飛”。

據說,神通廣大的忍者神龜就住在紐約下水道里;電影《蝙蝠俠》里的紐約下水道可以集結軍隊。然而,最惡心、最離奇的段子無疑就是“紐約下水道鱷魚”。

1982年,紐約下水道管理局時任發言人約翰‧佛拉赫提表示:“我可以舉出很多有說服力的証據,表明下水道不適合變異鱷魚怪物的生長。”

紐約的下水道位于地下30英尺至200英尺(1英尺約合0.3米)的地方,總長10600公里,興建于1849年。紐約也堪稱最早建造下水道的城市之一。


污水處理站生產生物肥料


談及紐約下水道,首先要關注它的污水處理能力。

紐約有14座污水處理站,每天可以處理13億加崙(約合490萬立方米)的污物和廢水。以曼哈頓西村一間廁所衝刷的排洩物為例,這些排洩物將順著管道向下 流過6英里(1英里約合1609米),到達一家污水處理站。紐約城內大部分下水道還在依靠重力引水,而沒有引入大型電泵。

在污水處理站,污水一開始流過類似巨大金屬梳子的機械過濾屏。過濾屏截留下大的污物,以免它們損壞處理站的設備。然後,初步過濾的污水被引入沉降槽放一兩 個小時,淤泥和重物沉降在槽下,輕的物品,比如塑料和油脂,就會漂浮起來。沉積的重物會被進一步分離,各種食物渣子會被直接傳送到垃圾填埋堆。其他的廢水 將會經過化學處理,去掉可能攜帶的細菌,然後加入氯氣,排入紐約哈得孫河。

在沉降槽中截留下來的一些淤泥被轉入巨大的蒸餾器中,高溫烘烤3個星期。在這個過程中,細菌對淤泥進行生物降解活動。最後,大部分幹燥的淤泥變成一個個球狀物,被當作生物肥料賣掉。紐約14個污水處理站,每天能生產1200噸生物肥料。


混合下水道有弊端


紐約廢水處理系統仍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每遇大雨,由于水流太急,下水管道就會溢水,淹沒污水處理站,迫使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中,甚至污水有時還會漫出地面。

以紐約“貓頭鷹頭”污水處理站為例,在天氣晴好時,它可以為75萬人處理污水。但是,如果遭遇大暴雨,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這里的員工要時刻准備著應對大雨,時刻緊盯天氣預報。

據紐約環境保護署網站信息介紹,在紐約70%的地區,衛浴和工業廢水、雨水都被收集到同一個排水道,然後一起被傳送到城市污水處理站,再排入河中,這就是所謂的混合下水道。

據美國媒體報道,使用這種混合下水道的城市很容易出現雨水倒灌,污水排入河中的情況,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公眾有權獲知污染情況


在過去的30年,紐約市政府花費約350億美元治理城市水問題,同時改進了下水道和儲存雨水的系統。

美國環境保護署在1994年下發了全國性的框架文件,要求控制這種溢流現象的發生,內容包括要求下水道不能輕易被瓦礫堵塞;如果發生溢流要及時警告公民等。

今年6月份,美國國家通過一項“污物污染知情權法案”,規定如果會有未加處理的污水排入河中,必須在4個小時之內在政府網站上公布,並通知媒體;必須在2個小時之內報告給政府健康部門和紐約州環境保護署。紐約州環境管理部門必須每年做報告,寫明何時何地為何排放污物。


紐約斥資改善下水道


今年3月,紐約市政府宣布將投入20多億美元,開發新的環境技術,阻止污水流入河中。紐約確定在未來3年內投資1.87億美元,以及預計在未來18年內投入24億美元,用以安裝綠色設施,包括多孔滲水的人行道和能夠截留雨水的綠色屋頂。

2010年,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啟動一項名為“綠色基礎設施計劃”的市政工程。紐約環保局擁有多功能卡車,可以利用車上配備的高壓噴射水槍清潔充滿油垢的下 水道。多功能卡車還裝有一條30英尺長的軟吸管,可以吸走下水道的碎石和泥沙。據稱,清理後,這些管道可以增加190萬加崙的容量,下大雨後污水漫出街道 的情況將得到改善。

與此同時,從傳統的疏散水流的功能來看,在過去30年間,紐約城市擴張,人口增多,很多樹木被砍倒,土地鎖水能力嚴重下降,紐約的下水道壓力明顯增大。

新京報記者 儲信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