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浪網 (2012-07-19 17:13)
用建築療傷的欲望之城
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雙城再次合一,歷史開了柏林一次玩笑後,又言歸正傳。
當年的東西柏林之間的無人地帶,不再用荒涼來阻隔,人們開始興高采烈地建設。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柏林成了歐洲最大的工地,再次回到世界的中心舞台。建築大師們排隊進場,在這裡堆砌自己的紀念碑。此刻的柏林不需要紀念不堪的過去,而似乎唯有建設,不斷地建設,才能撫平傷痛。20年,不長,但足以讓一座城市重新煥發光芒。
其實柏林在歷史上的幾次變身中,都借助了建造華麗建築來引人注目。1871年,當德國成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威廉一世就開始建造了大量雄偉的建築。那是巴洛克風瘋狂吹過歐洲大陸的時代,所以柏林的老建築多是精雕細琢的房子,
難怪當時拜訪柏林的馬克﹒吐溫也要忍不住說:柏林是我見過的最新的城市。此時代的“見證人”為市中心的柏林大教堂,過去為柏林統治者霍亨索倫的宮廷教堂,
巨大的青銅圓頂十分醒目,二戰時雖經過炮火摧毀,但經過20年的修復,已恢復了往日光采。廣場前有綠茵,逛街累了,躺下享受陽光盛宴,抬頭看天,或許還能
看見路過的天使。溫達斯的《柏林蒼穹下》,天使就曾經停駐在圓頂上俯視寂寞的眾生。
柏林從來都不是一個甘受冷落的城市,現代主義中的包
豪斯學派在這裡茁壯成長,留下了不少條線簡洁利落、現在看起來依然覺得摩登的作品。直到希特勒掌權,才結束了這段風光歲月。就算是冷戰期間,前東德也建造
了不少具有蘇聯美學的建築和廣場,大而無當地集中在過去東德中心的亞歷山大廣場和米特區一帶。牙簽一樣的電視塔,和周圍灰色無趣的建築可說是天生絕配。
統一後的柏林是歐洲最年輕的城市之一,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也因此能輕裝上路,接受各種試驗。20世紀90年代重建期間,柏林經歷了一場現代建築的風光
年月,然而由市政府主導的城市規划,已經開宗明義提醒建築師們:柏林的新並不是要各自為政,新建築一定要考慮到和周邊環境的和諧性,政府甚至制定了建築的
高度和立面建材的使用規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