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危機中德國更顯強勢 柏林儼成歐洲新首都


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2012-10-24  21:20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1024/kfnds2u4o1iku_2.shtml

柏林城市的形象與帝國之城聯結不起來。新的政府大樓─總理辦公室、聯邦議院、外交部─以大片玻璃與自然光設計,象徵透明與民主。而眾所周 知,德國財政部藏在空軍舊總部裡頭。然而那些宏偉壯觀的建築如菩提樹大道(Unter den Linden)、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大多是普魯士王國的遺產。現代柏林的臉孔親和熱切,吸引無數旅客與年輕人遠赴此地。
然而,儘管這座德國首府刻意避開皇權標幟,但柏林儼然具有歐盟實質首都的架勢。當然,比利時布魯塞爾仍是歐盟主要機構委員會與議會的所在地,只是,愈來愈多重要決策是在柏林敲定。
希臘必須退出歐元區嗎?這個國家在共同貨幣組織內的最終去留命運掌握在柏林手中。政治家將會支持更進一步紓困南歐嗎?關鍵的激辯將會在柏林聯邦議院上演。國際貨幣基金會找誰商議歐元危機?最重要的對話在德國政府與位於法蘭克福的歐洲央行舉行─而不是歐盟委員會。
《金融時報》國際事務首席評論員、著名經濟學者Gideon Rachman指出,歐元危機加速這股力量從布魯塞爾移轉到柏林的過程。德國總理梅克爾當然還是得到布魯塞爾參與高峰會,不過歐元危機促使她成為談判桌上最重要的領袖。
其它歐盟大國則拽著各自不同的苦衷,在布魯塞爾低聲下氣。西班牙、義大利是債台高築的求助者;而鑒於目前歐元成員高喊團結一心,不屬單一貨幣的成員的英國就被邊緣化了;波蘭也還沒有使用歐元且該國經濟規模甚小,無法與大國平起平坐。
那法國安在?傳統上,法德同盟是任何歐盟協議的中心,多年來,歐盟高峰會之前,總要先由法德兩國舉行會前會,還要發出兩國聯名信。薩科奇當政時,他與梅克爾的關係好得不得了,衍生「梅科奇」這個廣為流行的新聞字眼,也更加強德法兩國主導歐洲走向的強勢地位。
即使如此,許多人仍抱持懷疑態度。一位歐盟高層官員嘲弄法德根本只是各取所需,「法國需要德國來掩飾自己有多無能,德國需要法國來掩護自己有多強 大。」現在這層遮掩也被扯掉了,最近一次的歐盟高峰會前不再發布所謂的法德聯名信。相反的,法國總統歐蘭德接受歐洲媒體採訪,試圖施壓梅克爾在歐債與銀行 聯盟的建立上退讓,但在高峰會上,德國人顯然不疾不徐。
有些人認為法德同夥關係陷入低潮,但兩國終究仍將再次結盟,只是這次可能不同過往。法國與德國的權勢差距已非常明顯,而分化兩國的原因又太根深蒂固。
法國針對歐元區債券、銀行聯盟、歐盟基礎建設支出、共同社會方案提出的多種計畫,都不被柏林信任。德國人是這樣想的:這些構想的最終目的,其實是一 種取德國納稅人的錢補貼法國的計策。而德國人提出的反向建議─歐盟成員國家預算交由歐盟委員控制─在巴黎也以侵犯國家主權為由而遭到抵制。
法德關係理當重建,但兩國歧異太根本,就算達成協議恐怕也難以輕易實踐。就這方面而言,經濟相對強韌的德國,可能更加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尤其如果法國真的太不爭氣,陷入深層經濟危機的話。
德國的力量逐步增強,但柏林並不必然感到驕傲,他們心理反而矛盾。由於歷史因素,戰後德國從未貪圖扮演支配歐洲的角色。兩德統一後,德國 總宣稱自己要當「歐洲的德國」,而非「德國的歐洲」。然而,它國的財政失禁讓惱怒的德國,愈來愈朝後者前進。要求德國財政援助的代價,可能就是必須接受柏 林制定的規範與法律。
這種力量可能導致氣燄囂張,柏林街頭可能有人議論傲慢的西班牙人、高傲的英國人、虛妄的法國人、貪腐的希臘人,不過整體討論的氛圍是嚴肅、有耐心且負責任的。德國人堅稱他們對歐元與歐盟忠誠,他們會致力於讓一切運作順暢。
問題在於,如果真有問題的話,柏林的生活太甜蜜,德國繁花盛景而柏林愉悅時尚。希臘與西班牙的掙扎結束之日遙遙無期。歐元區其它地區鬧分離,益發彰顯柏林形成歐洲獨一無二首都的趨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