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0日,歐元區17國財長開了個電視電話會議,決定向西班牙銀行業提供總額不超過1000億歐元的救助貸款。作為附加條件,西班牙 必須對金融業進行改革,包括銀行深度重組。盡管當天IMF總裁拉加德發表聲明表示歡迎,市場仍冷顏相對,當天西班牙股市下挫5.82%,10年期國債收益 率也攀升至7%以上,接近歷史最高水平。受此影響,美股低開低走,三大股指普跌。
更激烈的反應在西班牙國內,為抗議首相拉霍伊650億歐元的新一輪緊縮計劃,西班牙民眾組織大規模罷工和遊行,並與警方發生衝突。與西班牙同樣強烈反應的是德國,德國議會以多數票讚成通過了對西班牙的救助計劃,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卻宣布暫時“叫停”歐洲穩定機制和歐盟財政契約,將于9月12日對其是否違憲的指控作出裁決。
上述看似奇怪的描述,正是當前歐洲的現實:西班牙與歐洲的問題,簡化為與德國的問題。作為歐元區債權國當仁不讓的代表的德國,再一次被推到歐洲 歷史進程的前臺。時隔半個多世紀後,德國是歐洲的德國,還是歐洲是德國的歐洲,這兩個繞口卻又不失恰切的問題又一次困擾著德國乃至歐元區各國。只不過,這 次是從經濟切入。
先說歐洲的德國。在這波歐債危機爆 發並進一步蔓延後,經濟近乎一枝獨秀的德國,成為新歐洲能否度過危機並復興的希望。歐洲各國,尤其是債務國,切實把德國當成了歐洲的德國,寄望德國拿出更 多的資源救危扶困,指望德國成為各項救助計劃落實的主導力量。歐盟乃至歐洲各國的潛臺詞是,德國是歐洲的德國,理應為歐洲走出危機做更多努力和貢獻。
再說德國的歐洲。盡管德國沒有任何政要公開給歐洲貼上德國的標簽,但事實上德國卻在以自己的行為方式為新歐洲貼標簽。這次危機爆發後,德國經歷 了從“不救助”到“有條件救助”的態度轉變。德國意識到,任由歐債蔓延而無動于衷,可能會加速歐洲尤其是歐元區的分裂,這不利于歐洲的大局,也不利于德國 的國家利益。
正是出于這一考慮,德國把立場修正為有條件救助(歐盟和歐央行也持這一立場),上月末的歐盟峰會上獲得德國支持的方案就把加強對各國銀行業的監 管作為救助的前提。根據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歐洲學會會長裘元倫的總結,德國的立場就有如下幾點:主張私人投資者參與救助;反對發行歐元區共同債券; 建議實行金融交易稅;倡導加強歐元區中長期經濟治理,甚至建立歐元區經濟政府。就有條件救助來說,頂著國內外雙重壓力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本次財長會議前就 警告說,“如果其他國家不付出努力,歐洲不會實現團結,除非我們能真正地對財政實行控制,否則德國不會承擔更多債務”。
默克爾的這番警告,既是緩解國內壓力之舉,也是在試圖增強德國的影響力。再回到歐洲的德國和德國的歐洲上,這兩個表面糾結的問題,潛藏的是以德 國為首的債權國和以希臘、西班牙等為首的債務國這對矛盾體的博弈。博弈的既是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國家地位,更是歐元區經濟甚至歐洲的未來。
回到歐債。歐債爆發的根源,還要追溯到歐洲不少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上。在全球化的制度設計中,歐洲不少國家依托大力發展虛擬經濟和高福 利,來實現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這樣的結果是,不少國家在靠金融優勢獲得高額收益的同時,卻逐漸在不少行業失去了經濟競爭力。終于,在低增長和高福 利的雙重擠壓下,債務危機爆發,並逐漸蔓延。而這其中,德國是個為數不多的特例:德國實行的是比較成功的社會市場經濟制度,注重實體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較 為合理,核心競爭力強,經濟增長穩定,並且,德國很好地解決了經濟增長與社會福利的平衡。
鑒于此,筆者認同默克爾提出的要救助先控制財政,並對銀行業實施有效監管的說法,因為這既有利于解決歐債危機,也符合歐洲的長遠利益。一個統一 的歐洲符合歐洲的利益,能借機將德國模式推至歐洲更符合歐洲的整體利益。德國和歐洲各國都需要更長遠的眼光。當然,首要的前提是,如何“安撫”好自家那些 “短視”的選民。(作者許凱,係本報助理總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